English

可长存的价值

2008-11-07 14:59:00 来源:博览群书 林坚 我有话说

  《消失的胡同――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》

学苑出版社,2008年8月版,68.00元

北京的胡同数不清,但留下来的越来越少,更多的只是留在“老北京”的记忆中了。据考

证,“胡同”为蒙古语,本是水井的意思,原记为“通”,元代时始有这个称谓。胡同用来标记地理方位,和街道、巷道、弄堂是一个意思,但只有北京叫胡同。一座座的四合院就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胡同内,承载着北京人的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。

胡同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。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进行,一条又一条胡同被拆或改造,在“旧貌换新颜”的同时,再也不见昔日北京胡同的安详或喧闹,也让许多人留下不尽的怀想和伤感……

看到由画家况晗的铅笔画和作家陆元撰写的胡同故事组成的《消失的胡同――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》一书,甚为欣喜。这本书极为独特和别致,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,因而具有收藏价值。其价值在于:

第一,况晗的铅笔画开辟了一个新的画种,他画的北京胡同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藏品。

况晗的铅笔画为许多人关注和喜爱。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吴长远在该书“序言”中这样评价:

他用笔考究,使扁宽的速写铅笔产生出不同的线条排列,来反映不同的质感和意境;他对素描的结构造型、色彩光感和色阶的把握非常准确,做到一笔到位成型,不涂不改;他吸收了中国水墨画的优良传统,浓淡相宜,又结合了西方写实画风,虚实交融。他在东方传统和西方艺术汇融中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,画面上古老的胡同被赋予了清新之气和勃勃生机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舒乙说:“宽笔铅笔画可以说是况晗的发明,此前仅有个别外国人拿来做速写,真正当一种正规的艺术创作手段的还没有。……宽笔铅笔画看起来和常见的铅笔画一点都不一样,猛一看,还以为是水墨的呢,感觉很好,很美。”云峰画苑董事长、国际收藏交流协会会长郭浩满说:“令人欣赏其作品时如在朗读一首充满韵律和节奏感的诗,并感受到那种痛快和淋漓尽致。”

况晗用铅笔画北京胡同,线条粗细有致,明暗对比分明,浓淡相间,疏密得宜,画出了老北京的苍凉和古朴,表现了北京居民的日常起居、市井生活,传达了普通人的思想感情,用北京人的话说:“就是这个味儿!”况晗自己说:“我画北京胡同,并非胜在如何逼真,胜在怎样巧妙的表现手法,我想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。这些作品背后透出的淡定、宽容的情怀才是最打动人的。”

那各式各样的门楼、飞檐斗拱,说明其主人不同的身份;沿街的小摊、院落空间的充分利用,述说着老百姓的生活感受。好多幅作品中我们都看到墙壁上有大大的“拆”字,事实上没过多久,这些胡同就不存在了!有的画面是高楼大厦与断壁残垣并存,如《珠市口东大街的改造》,说明城市变迁的脚步,“除旧立新”在同时进行。况晗“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”!1995年以前,他的创作大多在胡同里实地写生,后来,他发现自己的铅笔已经跑不过推土机了,只能到处去拍照片作为素材,从中选择一些再画出来。

他的铅笔画,很费时间,也很费力。完成一幅作品,往往需要几天甚至上十天,画时手臂和手指都要很用劲。他从1990年夏天开始画北京胡同,一画就是十八年!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和耐力!多年手握粗细不同的铅笔着力作画,他的右手中指已磨出黄豆大的硬茧。谁能料到,画画竟也是体力活!正如郭浩满先生所说:“况晗的铅笔画需要有极高的造型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,同时需要有深厚的功力和强劲的臂力。这些综合修养和实力并非短期内可以形成,而是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和探索,凭着悟性和执著才能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高难度技法。”

况晗的铅笔画融合了素描、油画、水墨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,又有浮雕一般的质感,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很深的意境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。

烟袋斜街

第二,与铅笔画作品相应,陆元撰写的胡同故事使这本书具有史料价值。

陆元生于北京东城区明清顺天府旧址旁的交道口,长于西城区元大都海子畔的白米斜街,“含英咀华,夜读元明清三代史;寻幽探秘,日访老北京四九城”,为“食烟火斋”斋主。他撰写过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方面的文稿数百篇。应画家况晗之请,他为每幅画画中的地方写下“解说词”,使我们了解历史的变迁。况晗穿行在胡同里,在写生、拍照积累素材外,也和几代生活在胡同里的老爷子老太太聊天,了解了不少胡同里的故事,积累了很多资料。经过作家陆元的文字加工和充实历史材料的表达,使每幅静止的画面仿佛“活”起来了,让人联想胡同里的风云际会、世事变迁。住在胡同里的居民也不一定完全了解胡同的历史,通过这本图文并茂的书,看到熟悉的场景,知道了其中的掌故,怎不让人浮想联翩、心驰神往?

例如,顶银胡同附近是举行科举考试的贡院。据《清代的官制》,“进士、举人、贡生都戴金顶,生员、监生则戴银顶”。光绪八年顺天府乡试时,有一万六千名秀才赶考,想象一下:秀才们帽子上顶着明晃晃的银顶子在通往贡院的胡同里溜达,难怪这条胡同被叫作“顶银”胡同!

“南豆芽胡同”、“前拐棒胡同”、“东棉花胡同”、“南锣鼓巷”、“烟袋斜街”、“西兴隆街”、“大力胡同”、“抄手胡同”……这一条条胡同,经历过多少春夏秋冬,记录着多少人间沧桑!然而,能记录下来的毕竟是少数,也有很多湮没无闻。也许,就在那些不起眼的胡同里,曾经发生过惊天地、泣鬼神的悲喜剧!近年来兴起的口述实录,对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功不可没。

第三,铅笔画出的胡同“旧貌”和照片反映的所在地“新颜”对比,令人不只是感到景物的更替,更感到时代的变迁。

这本书让人感到厚重的历史感和强大的震撼力!胡同的消失,一方面,体现出经济的发展,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平房,人们的工作、生活条件更好了;另一方面,也体现出历史年轮的无情,怀旧、眷念故居是人之常情,一条条胡同的消失也叫人嘘唏不已!其中蕴涵着人们复杂的感情。

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李耀林写的序以《一支铅笔留住胡同》为题,指出:“从城市文化原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况晗的绘画艺术,他的画在艺术价值之外,还有文化抢救的意义,他把胡同保存在绘画中,用铅笔刻录了城市的文脉和变迁。”

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脚步加速,大部分胡同毕竟留不住,胡同的消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但是,也有必要保留一些胡同,作为历史文化遗产。而且,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、在历史照片中、在画家的绘画作品和作家的文字记录中,这些胡同不仅是历史的存在,也将是永恒的存在!

展读全书,也有一些遗珠之憾。北京胡同里有很多名人故居,如宋庆龄故居(后海北沿)、鲁迅故居(宫门口二条)、郭沫若故居(前海西街)、梅兰芳故居(护国寺街)、茅盾故居(后圆恩寺)、邓小平故居(宽街)、胡耀邦故居(史家胡同),等等,这些都值得画、值得写,更能引起人们的景仰和怀念。如果在描绘景物的同时,还能加上人物肖像素描,是否可以更让人回味?

这本书很有创意,将在历史的发展中显示其长久和宝贵的价值。我们也期望读到它的续篇和新篇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